查看原文
其他

中国绝不能重走日韩老路

镇长本人 大树乡长 2022-07-21


最近有两个比较有意思的事:


一是上周新华社官方微博发了一条消息,配了一个视频,主要内容是展示某想成立38年来的功绩;但随后不久就主动删除了。



二是1月6日,央视9套播出了长达20分钟的倪光南院士《不老的人生》专题片,肯定了倪光南院士在上世纪80年代,放弃海外10万加元的年薪,倾家荡产购置设备回到中国开展计算机领域研究的往事。


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,不过今天的重点不是某想,这仅仅是个引子,不多展开。


今天想要说的是,日本通产省的奇迹与近些年日本科技屡屡攀错科技树的事,重点是我们如何从中吸取教训。


日本作为亚洲四小龙,同样是后发国家,又深受中华文化影响,在上世纪采取了积极的产业政策,大力扶持本国产业,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。


一手缔造了日本神话的日本通产省更是居功至伟,它的作用大概相当于中国的发改委、外汇局和原来质检系统,核心就是出台产业政策。


上世纪的日本中央还是很强的,强大的行政力量大大增强了后发优势,这个优势就在于有明确的追赶目标和发展方向,知道哪个方向是对的、哪个是错的,又该如何把一件确定的事拆分成N个部分同步推进,强大的行政力量大大加快了推进速度。


在很短的时间,日本就在电子、汽车等关键领域追上了美国,并以成本和汇率优势拿下了大片的美国市场,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GDP达到美国的60%以上,这个记录直到2020年才被中国打破。


但是后发者同样有巨大劣势,过去为了追赶、复制而构建的研究和产业政策体系,习惯了低成本、高效率,同时对于失败越加难以容忍,也不太需要太多的创新。


因此一旦追上了,需要自己开路了,问题就开始大幅显现了。过去追赶者的经验,反而阻碍了形成更加适应开拓的创新机制。


如通产省创造的奇迹,大大加强了通产省的影响力,很多事就没法质疑,未来怎么走就高度依赖省里核心决断,而这个决断不一定能永远保持专业、科学的角度,一旦误判就会付出巨大代价。


这种误判也包括签订广场协议、采取极为激烈的刺破泡沫的政策等等。一定要知道日本人绝对不傻,并不是说日本非正常国家就得毫无挣扎的听美国人的,事实上当时日本人盘算得很精,是觉得自己能克服甚至得利才接受的。在刚签定的那几年,日本经济确实获得了更快增长,只不过事实证明想得太美,事态超出了日本政府掌控。



不仅仅是通产省,这种追赶者模式产生的众多大公司也必然习惯了追赶者模式,在对未来的开拓中难免会犯类似的决断错误问题,抑或会产生巨大的路径依赖。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熟知的不少日本公司都攀爬出了很诡异的“科技树”,最终付出了巨大代价。


比如全力押注氢能而不是电能,比如继续深挖cd而不是mp3,比如不断研究高清模拟电视而不是数字电视,又比如玩各种只有自己认的通讯标准等等。


大公司除了上述不适应开拓的僵硬模式、路径依赖外,还必然会导致垄断,不能忍受有威胁的中小公司冒头,一旦发现要么强行收购、要么干脆打死。时间长了,日本也就没什么有活力的新公司诞生了,除了那些号称传承几百年、一千年的老店。但是这种老店,为了捏个饭团都得先烤10年海苔,简直难以想象。


所谓的“工匠精神”,不过是阶层极端固化的表现罢了,不过是元明户籍世袭制度的现代版罢了,有什么可吹的呢?


小镇30多年前听到的那些日本公司,到现在还是那些公司,只不过有的已经衰落了;中国现在很多著名的公司,别说30年前,有的20年前、10年前、5年前都还没诞生。


这就是国土和市场大小的区别,同样的问题在更加狭小的韩国更为严重,以至于韩国产生了6大财团,6大财团之下中间层几乎没了,所以才出现6大财团之一招10个正式销售员,竟然几万人报考;现在的韩国还出现了就业准备期,大学毕业后花几年时间就是为了考进大公司。


日韩之覆辙,我们必须充分吸取,虽然中国国家更大、有更多的战略余地和发展空间,但这也意味着一旦走错了路,再想调头要付出的代价也很大。更何况,中国不是日韩这种相对小国,中国将是世界一极,要直面美国的压力。


怎么打破?


核心就是科技领域,要从追赶者的模式变成包容失败、自主创新的开拓者模式,这是一个重大的转折。


因此,202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点了七个专项工作,其中第四个就是“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”,要“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方案,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”,具体包括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、推进科研院所改革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、产学研结合、优化科技创新生态、形成扎实科研作风等等。


这里面很多是第一次放在这么高的高度上提,重复一下:科技体制改革、基础研究十年规划、科研院所改革、科技创新生态、扎实科研作风。


一些针对的问题就不一一点了,毕竟学界不好去碰,太得罪人,大家可以自己搜索了解下。


另一方面就是要打击一些不健康的垄断。


再强调下,垄断不是不可以,但是一定要有利于国家、有利于人民,如果垄断了不去谋取不当利益,而是给人民增添福祉,拿出大量的资金和资源研发尖端科技,提高中国国力,那又何尝不可呢?


比如中国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,那是全世界第一的电力企业,更投入巨大力量为全中国任何一个角落的人民服务,这样的有什么可说的?


国企如此,民企也一样。


反垄断,反的就是那些依靠国家红利做大、不思进取,不肯干苦活难活搞研发,就想着玩资本游戏、躺着赚钱,甚至还中外有别,这样的过去确实有很多,但是时代变了。


这里就要拿某想举个例子了。


坦率的讲,小镇认为,某想在20年前决定走“贸工技”路线没有问题,那个时候中国还远不具备自行研发先进芯片的能力,相比研究芯片的巨大投入,那个时候的某想太弱小了,就算全部身家都砸进去也没啥大用。


而那个时候中国很缺少属于中国的电脑生产企业,毕竟数字时代政府也需要电脑啊,总不能用外国品牌吧?不管某想背后有多少外国资本,投资和控制权是两码事,相比而言还是某想更靠谱,所以中国各级政府以及体制内将大量的订单给了某想,也让某想得以快速成长。


这是很现实的,就像倪光南院士离开某想后,也在国家支持下开展芯片研究,实际成果并不理想,这是一个时代基础的问题。


倪光南院士


所以在很长时间,中国人民也没人说某想“贸工技”不对,还把某想视为民族骄傲。比如小镇上大学的时候,联想收购IBM,这可是中国企业第一次收购世界巨头,成为一时美谈。


当年某想走“贸工技”,也正符合中国复制追赶、快速提升的时代大势,也确实在复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,这并没有错。


但转折就在最近几年,尤其是2018年后,美国人在芯片上卡中国,芯片成为焦点,慢慢的就把某想凸显出来了。但那时候还没啥,真正的质变是后来互联网资本的无序扩张,同时某想依旧太过招摇、对时代变化太迟钝,导致社会舆论逆反,然后才发生了一连串的事情。


这就是典型的路径依赖,一个组织太大了,以至于想改变很难很难,仅仅领导者的思想和习惯就很难改,因为一个领导者如果不坚信自己,一定很难成功。但是时代变了的时候,也就意味着更难以适应时代变化、甚至还会抗拒变化。


再加上共同富裕、中美博弈激化、数据安全和赴美上市等等一系列问题,就导致了现在的这种非常不利于某想的局面。当然问题还是有解的,比如某想可以宣布投入巨资成立某某芯片基金,专门用于芯片研发,那不是皆大欢喜嘛,还能获得更多的荣誉。


毕竟钱是赚不完的,到了这个程度还是脸面更重要些,当然这就看某想怎么决定了。


以小窥大,一个企业都如此,国家呢?


中国未来必然要靠新动能解决高质量发展问题,新动能有很多表现,但归根到底要向科技要生产力。


那首先就是要几个重大调整:


一是重塑经济循环,要以“科技+产业+金融”新体系,替代过去以“房地产+金融+投机”的旧体系。


二是建立更加自由创新的土壤,破除科研行政化、山头化,崇尚科学而不是权威。


直白的讲,就是要想办法让科学家尽可能免于内部斗争、潜心研究,让年轻人更容易冒头,科学家要在创新上比行政力量更加具有主导权,给更多试错空间。


中国现在不再是过去的一穷二白了,社会上已经出现了非常多的奢侈浪费现象,为什么还对科学上的失败如此苛刻?


一个FAST天眼花费了南仁东这位宝贵的院士23年,他顶着肺癌坚持工作,2016年9月天眼主体基本建设完成,仅仅一年后南仁东逝世,享年72岁。


南仁东院士


而这样一个工程投资也不过12亿元,一个薇娅的罚款就够了,但是对国家未来的贡献孰轻孰重呢?


在科学上,浪费本身就是成功的基础,没有失败哪有进步,科学家可以不要大众的赞美,但需要更加包容的环境。


而行政力量,要为科学保驾护航,就像当年搞两弹一星一样,聂荣臻元帅都说:技术上的问题,一定要听钱学森的,连我都要听他的。


即使在最艰难的岁月,面对关系国家命运的东风二发射失败,决策层也坚决禁止去追究科学家责任,聂帅亲自指示“认真总结经验教训,但不许追查任何个人责任!”,这才有了后来大国砥柱的东风系列和钱学森弹道。


三是要保护中小公司,坚决遏制大平台恶性垄断和打压。


根据美国统计,多数创新来自小公司,因为小公司数量多、结构简单灵活、创新意识强,内耗少,特别有利于技术创新。


而大公司负责的管理部门和决策机制,就决定了大公司更倾向于微创新,当然还可以拿钱砸人,强行收购。


但这样是不行的,没有足够的中小企业,就不可能有源源不断的创新,中国未来需要强大有技术实力的跨国企业,但同样需要更加多的“专精特新”的小巨人,这些小巨人虽然体量不大,但同样可以在某一个细微领域成为跨国龙头。


这就好像航母舰队不仅仅只有航母,还要有潜艇、驱逐舰、护卫舰、补给舰等等。


比较现实的是:国家力量瞄准关键卡点不惜代价的攻坚克难,大平台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,支持中小平台去探索更多的方向。

而一个有利于中小平台、创新的市场环境,必须遏制那些巨头无限扩张、打压后来者的欲望,绝不能重蹈日韩几大巨头垄断市场的老路。


同样的还要支持科学家通过自身的学识获得应得的报酬,这就是国家一再强调的产学研融合,科学家不能一直跟贫穷划等号,科学家也可以是有钱人也应该是有钱人,这总比某些偷税漏税的流量们有钱好的多。


道理已经很明白了,政策方向也定了,那么如何在中国如此强大的行政环境下,能否打造出一个有利于创新的自由空间、走出一条不同于日韩老路的新路,就看未来几年了。


其他文章推荐


■  不要忘了那些被忽略的同胞

■  国家之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

■  人要有点“疯劲”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